大学竞争力排名:605
地址:四川
阿坝师范学院创办于1978年,所在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大无畏长征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学校原址汶川县威州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迁至成都郫县古城、团结两镇和彭州市“一校三区”异地复课,2011年迁址汶川县水磨镇,201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22年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同年,12月29日获批四川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优先培育”类高校。学校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530人。在艰苦的办学岁月中,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逐渐孕育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阿师精神,并逐步形成师范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抗震救灾文化的多元校园文化体系。
【办学思路】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两评估、两转型”发展战略,深入实施“5371”战略性工程,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的摇篮、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的阵地,到2029年,把学校建成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标志的高质量本科院校;到2035年,把学校建成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69.28万㎡,建筑面积27.15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01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44亿元。现有基础性实验室59个、专业实验室87个、实训室115个,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图书139.26万册,特色书库4个,期刊数据库6个,电子期刊43.94万册。校园网出口总带宽22.4Gbps。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867人,其中,专任教师53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44人,副高职称121人;具有博士学位62人,硕士学位410人,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占比87.73%;“双师双能型”教师25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二级教授3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阿坝“英才计划”菁英人才3人、阿坝州“雪山科技英才”3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
【教育教学】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初步构建“一体化、两对接、三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有14个教学单位,28个本科专业。现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卓越教师”计划2个;省级一流课程、示范课程及特色课程20门;省部级教改项目35项。文科改革成果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优秀案例,并在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作大会交流。
【科学研究】学校围绕硕士培养单位建设,立项建设了教育学、资源与环境、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4个重点学科,民族学、音乐、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递进学科,美术与书法、生物学、旅游管理、体育学4个培育建设学科。现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1个,现有各级科研平台18个。升本以来,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77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68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授权11项,新产品登记3项。1项成果被国家社科成果要报收录,呈报中央政治局。
【文化传承】学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藏羌非遗艺术保护与传承,以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为牵引,以培养学生懂民族知识、会民族文化艺术技能、有民族情怀为目标,开展课程建设、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组建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教学团队,开设《藏羌排舞》《藏族历史与文化艺术》《藏羌文化及文献翻译》等民族文化类课程22门。出版《嘉绒语研究》《羌族释比经典》《羌族石刻文献集成》等著作18部,开发羌族传统体育项目23项。开展藏羌锅庄比赛、岷江魂艺术节等系列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先后获得四川省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
【社会服务】学校投入经费301.8万元开展凉山支教助力脱贫攻坚,投入经费718.9万元开展校地结对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学校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嘉奖集体。承接地方横向项目56项,签约经费628万元。2017年与阿坝州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孵化企业92家;近三年企业年均提供就业岗位418个,共创营业额近1.2亿元,贡献税收217.28万元。投入经费292.21万元,与汶川县共建“汶川南部学区教育联盟”,引领汶川基础教育发展。自2017年始,与汶川县政府合作开展“熊猫指数”研究,发布县域居民健康指数与幸福指数,为政府医疗卫生、疾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育人成效】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9月,我校师生被选派到俄罗斯参加中俄文化交流,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普京总统亲切接见。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54项次,其中国家级148项次;2019年以来累计考取研究生520名。2024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影响】办学四十余年来,我校培养的学生熟悉民族政策,专业功底扎实,靠得住、留得下、干得好,受到四川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我校校友在阿坝州13个县担任现职县处级领导干部90余人,约占10%;在阿坝州教育行业工作达2500人,约占20%。特别是升本以来,学校应用型办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是全国首批72所高校转型与课程改革联盟单位之一、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学校教育教学、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崇德向善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学校“对标竞进”工作经验在全省高校交流。
下载极志愿APP
免费体验更多优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