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 跨国际、跨文化、跨专业领域公共关系协调和公共信息传播的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备比较 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独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媒体融合 的发展趋势与运作机制。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新闻传播学知识背景,熟悉媒体融合的新趋势,熟悉大众媒 体运作机制,熟练掌握新媒体及网络媒体应用技能,通晓新闻传播、文化宣传政策和法规,熟练运 用外语和计算机。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熟悉公共传播相关的法律、制度、方针、政策;
3.接受公共传播和社会形势研究、社会调查与统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调查研究、分析 判断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综合地分析各类公共传播现象和解决各种公共传 播问题的能力;
4.具有较高的文字写作、口语表达水平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国际沟通 能力;
5.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学会电脑操作与统计分析,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 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在现代传播媒体和其他公共传播部门从事较强的 实际工作的能力。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融合概论、 传播学研究方法、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政治传播、公共危机传播管理、公共关系学、演讲与修 辞、说服与传播运作设计、传播统计软件应用。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新闻媒体(报纸、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 公关实习。实习可分为一次或两次,实习时间不少于20周。
主要专业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多媒体制作、公共关系操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具备传播学基本理论、英语交际能力、跨媒体实践能力和宽厚的人文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能在广播电视、公关广告、媒体经营管理、新闻、出版、网络传播等领域从事管理、策划、采编、制作以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与世界接轨的、具有跨媒体操作能力的传播人才。
学院立足培养有宽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传播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和使用现代传媒技术能力,富于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1.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2.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告企划制作、公关活动策划与执行、媒体运营、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3.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4.了解中外传播媒体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根据日前出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5》统计,我国目前有600余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为企事业单位,其次是媒体。
《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5》中收录了《中国新闻教育事业2014年度发展报告》,该报告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报告指出,不含港澳台地区,截至2014年全国范围内约有637所高校开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覆盖编辑出版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数字出版七大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专业布点在全国共计1073个。
报告称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校人数方面,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4万人。就业方面,总体来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普遍较高,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去向是企事业单位,其次是媒体。师资方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全国共有专职教师至少6900余名。
同时报告也指出,虽然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一些高校仍存在学科总体建设重视不够、教学特色不明显、院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科研经费投入不够、硬件水平落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不够规范等问题。
《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是我国第一部新闻传播学科学术年鉴,其创刊号2015年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完成,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130余万字,内容涵盖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历程、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教育概况及学界现状。
《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介绍说这部年鉴在回顾我国百年以来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记录了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取得的成果,顺应了新闻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为学科建设和中外学术交流做了一件基础性的工作。
下载极志愿APP
免费体验更多优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