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省州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成红河学院,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
学校占地面积1190亩,建筑面积36.82万㎡;固定资产总值为6.8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45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6万册,电子图书138万册,各种特色数据库、数字平台58个。建有校外实验实训基地425个,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265个,其中省级实验实训平台9个。学校下设13个二级学院,3个研究院,1所附属学校。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2989人。
办学定位学校秉持“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校训和“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坚持“根植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区域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是云南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高校、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学校、云南省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高校联盟高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高校,2016年获批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项目,并获得1亿元项目建设经费。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精心组织《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红河学院理想信念之光分课堂》,扎实开展“红河州国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建系列活动,全力打造行走边疆国门的思政课品牌。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获批教育部、云南省首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云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2020年1月以来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2项,立项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3项;2020年1月以来获批和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6项、省级183项;国家级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项249项、省级1013项。建校以来培养了近6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建设学校以服务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服务对外开放、中华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三个领域构建学科群。学校有省级一流立项建设学科2个,省级专业硕士学位培育建设点3个。现有46个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冶金工程专业获批省级新兴专业建设点,冶金工程、农学、数学与应用数学3个专业列入云南省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备案名单,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小学教育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持续提升,达到全国平均办学水平(C类)专业37个,占比80%。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支撑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911人,其中专任教师79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6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1人、副高级职称26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5人,硕士435人。教师队伍中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国贴”专家2人,“省突”专家5人、“省贴”专家6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专项2人,“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产业创业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文化名家2人、青年人才13人,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0人,94名教师成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具有国际教育背景教师10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46人。
科学研究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科研平台为支撑,加快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技创新体系和开展有组织科研,努力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有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国家民委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云南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滇越合作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8个,云南省高校工程中心和实验室14个,校地共建研究平台8个;建设有当代越南与滇越关系研究创新团队、云南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等省级创新团队和智库3个,云南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8个。“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科研项目6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8项,获省级科研获奖24项,获授权知识产权700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12项(含一级行业协会奖1项)、社会科学奖13项。在国家安全、国际贸易、边疆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的518篇研究报告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或批示;在农业、冶金、商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开展横向项目525项;在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农作物育种等方面的成果推广产生经济效益40余亿元。
教育对外开放学校以“国门大学”新理念为牵引,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国门大学”建设成功写入云南省和红河州“十四五”规划。目前,学校建设有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斯里兰卡兰比尼孔子课堂、孟加拉国山度.玛丽亚姆-红河孔子课堂共3个国际中文教育项目;获批“2021年亚洲合作资金项目”1项,面向GMS五国语种实现专业全覆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门大学’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项目”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越南语专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越南太原大学合作开展境外办学项目,开创了云南高校境外本科办学的先河,学校顺利通过留学生教学管理第三方评估。2016-2024年,累计招收留学生达到1199人;搭建了红河流域大学校长论坛、中越红河流域社会发展论坛、中越文体交流三个中越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中越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高质量承办斯里兰卡、越南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班,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人才培养。
校地合作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服务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红河流域乐舞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与省州各级单位合作共建了云南省正能量网络文化传播实训基地、红河州边疆财政经济研究中心、参政议政智库、红河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边疆党建研究所、红河州边境管理研究中心等平台;与蒙自市、河口县、建水县、金平县、屏边县、绿春县等市县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展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深度合作。与蒙自市合作共建红河学院附属学校落地运行,与建水县合作共建红河学院建水紫陶产业学院,“建水紫陶文创产业-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成功获批国家工信部立项建设,与科大讯飞共建人工智能工程中心和研究院,红河-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立项建设,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新高考9门学科送教活动,服务边疆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全校师生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和全省教育发展大会精神,聚焦省委“3815”发展战略和红河州“337”工作思路,锚定奋进西部先进行列目标,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国门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下载极志愿APP
免费体验更多优质功能